新闻中心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光伏如何熬寒冬

发布时间:2016-08-05 15:40:41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报  
        近日,美国决定对中国输美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此举对于本已举步维艰的中国光伏产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欧债危机导致欧盟国家下调光伏补贴,欧洲市场需求的疲软,中国光伏产品产能严重过剩;而近年来光伏上游的多晶硅价格一路走低,中国各地光伏企业出现停产倒闭现象,中国光伏产业的寒冬期到来。海外市场充满了变数,国内市场才是中国光伏产业走出困境的依托。垂直整合产业链,加快产业重组是目前光伏企业的关键。
  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来袭
  2011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宣布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双反”)调查。此次调查起因是德国光伏企业So鄄larworld美国分公司,牵头联合其他6家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的诉讼申请。申请要求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并征收超过100%的关税。美国商务部预计将在今年1月和3月份做出补贴初裁和倾销初裁。
  “双反”调查增加了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影响更甚的则是欧盟可能的跟进。如果调查最终认定申诉请求,美国将对中国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超过100%的惩罚性关税,太阳能电池板势必暴涨,太阳能电站的建站成本将大大提高,因为太阳能电池板在发电站的建设中占到60%~70%的成本。
  考虑到“双反”调查可能的影响,中国企业暂停了在美国的光伏项目。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暂停了投资约36亿元人民币,在美国多个州投资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计划。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更可怕的后果还在于此案的“连锁效应”,即继美国之后,欧盟很可能也随后发起针对中国同类产品的“双反”案。
  压倒中国光伏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于欧债危机,欧洲各国纷纷缩减发展新能源的补贴计划,欧洲市场光伏需求萎缩。从2010年开始,欧洲各国政府持续对本国光伏产业减少补贴,光伏产品需求减少,欧洲市场需求疲软。德国联邦网络局宣布,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德国光伏市场装机量5200MW,按计划应下调15%。2011年6月,意大利出台光伏新政策明确,原有上网电价补贴将进一步削减4%~11%。捷克拟从2011年起对已建的光伏电站增收26%的税费……德国、意大利、捷克、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占据了全球约80%的光伏市场需求,德国是世界第一大光伏需求地,2010年其总装机容量占比和新增装机容量占比均居世界第一。不难看出,这一系列紧缩计划可说是对光伏产业影响深远。
  欧债问题的反复也致使政府信用担保下的光伏项目投资存在一定风险,另外,欧洲经济停滞也造成对电力需求的下滑。
  海外市场的萎缩直接导致中国光伏产品供过于求,产能过剩,库存严重。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透露,中国2011年的光伏组件总产能将达到30GW,而全球2011年装机量只有20GW,目前光伏组件的库存有10GW左右需要消化。中国光伏产品90%出口海外。大批过剩产能也直接导致了库存成本加大。
  2011年以来,多晶硅价格持续暴跌,国内不少企业破产。光伏上游的多晶硅、电池片价格一路下跌。截至2011年11月16日,多晶硅均价跌至33.6美元/千克,相比年初的90美元/公斤,跌幅超过60%。硅片与上周(2011年11月9日)相比跌幅在5.6%~7.94%,电池片跌幅为2.27%~3.45%,晶体硅组件和薄膜组件相对上周(2011年11月9日)分别有2.36%,3.03%的跌幅。
  2011年半年报显示,中国在美上市光伏企业几乎集体陷入亏损。其中,尚德电力亏损2.6亿美元、赛维LDK亏损8800万美元、中电光伏亏损1700万美元、韩华新能源亏损1100万美元。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的数据显示,浙江的374家中小光伏企业中,至少有50%处于半停产状态,而在拉晶和切片等环节,停工的企业甚至达到70%~80%。
  危机中现曙光
  在外围寒流侵袭的情况下,也有一丝曙光显现。据了解,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资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有望将“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调至1500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目标为1400万千瓦。此前“十二五”规划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目标是1000万千瓦。
  而光伏标杆上网电价【按项目核准期限分别定为每千瓦时1.15元(含税)和每千瓦时1元(含税)】的确定,在西部掀起了一股装机热潮,推动了光伏装机容量的增长。这一标杆电价,已接近国内光伏电站的发电成本价,太阳能光伏应用的市场机制开始形成,政策的实施带动了更多招标项目和光伏订单。预计2011年中国光伏市场将超过1.6GW,较2010年将增长230%以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部分西北地区投资回报率高达10%,国内光伏电站的投入回报预期可观。
  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在开启国内光伏市场中的“冲锋兵”地位。中国西北地区日照充足、幅员辽阔,适于开发大型地面光伏电站。据Solarbuzz资料,国内目前共有1007个中国非住宅光伏项目,待安装量达到14GW,其中,西北地区项目占全国待安装光伏项目总额的66%。
  中国光伏企业产能与国内装机总容量严重失衡。2010年中国光伏产量已达16~17GM,占据全球半壁江山,但2010年国内装机量仅为400MW,仅占据全球装机量的2%。随着光伏上网电价的确定以及光伏规划目标再次扩容,国内光伏市场具备了开启的条件。中国市场的大规模启动将是国内光伏企业走出困境的重要依托。海外市场的变数和不确定性,使得开启中国国内市场成为当务之急。
  国内光伏产业应以此轮“双反”危机为契机,加大对光伏行业整合力度,提高整体水平。国内多晶硅企业众多,但能形成有效产能的仍然是行业龙头大企业,对中小型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尤为关键。国内多晶硅企业有50~70家,但90%以上为中小企业。根据2010年国内产量统计,前4大厂商(保利协鑫、江西赛维、洛阳中硅、重庆大全)多晶硅产量占比达到73.9%。多晶硅产业准入门槛低,同质化竞争严重,产能严重过剩。
  目前,工信部对多晶硅行业整合的动作也在提速,首批多晶硅准入企业名单也在2011年12月份进行了公示。光伏企业可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同时加大与下游电力企业的合作,改变“两头在外”的局面。与国内上游硅料厂商合资合作,垂直一体化,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控制成本,抵御海外贸易风险。与此同时,在电价有望上涨,国内电力企业将逐渐走出亏损的背景下,加强与电力企业合作。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有望从此前的4厘/千瓦时提升至8厘/千瓦时,由于可再生资源电价附加也即可再生资源电价补贴的资金来源,因此电力企业在光伏产业的布局动力也将加大。